武夷宮,又名會仙觀、沖佑觀、萬年宮,座落在大王峰的南麓,前臨九曲溪口,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
的地方,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勝地之一。
據《武夷山志》記載:武夷宮始建于唐天寶年間(公元742-755年),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,迄
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武夷宮初建時,并不在今址上,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,稱天寶殿。到了南唐保
大二年(公元944年),元宗李璟為其弟李良佐“辭榮入道”,才移建今址,名“會仙觀”。會仙觀建成后
,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,都不惜花費重金,多次修葺擴建。宋大中祥符二年(公元1009年),增修屋
宇三百多間,建筑面積達數百畝。宋紹圣二年(公元1095年),宋哲宗降旨大建宮殿,改名沖佑觀。南宋詞
人辛棄疾、詩人陸游、理學家朱熹、劉子翚等都曾主管過沖佑觀。元泰定五年(公元1428年),改觀為宮,
稱萬年宮。明正統四年(公元1439年),觀毀于兵燹。天順、成化年間(公元1457-1487年)雖經官府多次
撥款修葺,都未能恢復舊觀,嘉靖四年(公元1525年),觀又遭火焚,次年創復。到清末,又加倡修,即為
現在的武夷宮。
武夷宮建筑群的布局,按現存的《沖佑觀圖》大致是這樣:門前,是一座牌坊,曰“漸入佳境”。進
門,有一口長方形的水池?邕^駕在水池的望仙僑,便是二門,二門之內,有拜章臺和漢祀亭。再進去,
是一片廣闊的石坪。主殿就落在石坪正中,樓下是三清殿;祭祀玉清元始天尊,上清靈寶天尊,太清道德
天尊。樓上是玉皇閣和賓云亭。主殿的北面是法堂。東西兩側,各有一條長廊,廊外還有道院、祠堂等。
年代悠久的武夷宮,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,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,僅存萬年宮和三清殿,現辟為
朱熹紀念館和武夷山國際蘭亭學院。庭院里的兩株桂樹,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,左邊的一株已有九百多歲
,右邊的一株已有八百多歲。
近年來國家在武夷宮一帶投下巨資,新建有仿宋街、武夷山市博物館、茶觀、幔亭山房、武夷山莊、
彭祖山居等旅游配套設施。武夷宮現已衍化為地名。
上一頁
下一頁